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專題教育展


為回應「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的主題並加入香港特色,香港文化博物館用了一百件舊物來創作一個在一天內發生的故事,內容以1935年12月12日的香港為背景,並寫成小說,名為《百物一天 — 香港1935》。

  此外,博物館特別設置教育活動廳,入面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裝置了一本巨型立體書,展示小說中所描述的幾個場景包括華人家居、影樓、街道、半山大宅等,讓觀眾走進書內體驗一幕幕的舊日生活點滴,並透過多媒體及互動節目去認識百件舊物,細味回甘。

  第二和第三部份是為青少年及兒童而設的「星空漠地」和「甜夢屋」兩個專區,讓大小觀眾在沙漠星夜和童話小屋中遊歷。



  同時,博物館還推出多元化的教育活動,讓不同觀眾群也能一同探索人類文明,以及投入體驗舊香港生活。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以一百組珍藏展示二百多萬年的世界歷史。為回應這個展覽主題並加入香港特色,我們用了一百件舊物來創作一個在一天內發生的故事,內容以1935年12月12日的香港為背景,並寫成小說,名為《百物一天 — 香港1935》。雖然故事中的人物是虛構,但情節卻是以當時社會的民生狀況為根據,提及的物件則主要來自本地各間博物館及收藏家,反映了香港八十多年前的物質文化面貌。


  



































  本書分成兩個部份,前半是小說文本連插圖,後半是舊物解說,並加插歷史圖片。


  盼望藉著故事中的人物,連同這一百組精選舊物,湊合成一小段百年記憶,讓各位細味回甘。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參觀「金庸館」

  在上星期六(七月十三日)去沙田文化博物館二樓參觀了「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之後,還有一些時間,便去了同層的「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和下去了一樓「金庸館」參觀。

走進金庸館 探索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

查良鏞博士是香港著名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亦是享譽國際的文學家。1955年他在機緣巧合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大受歡迎,其後他的作品一部部橫空出世,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總共寫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電影、電視、電台廣播、舞台劇,以至潮流電玩和各類文創產品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對香港過去數十年流行文化的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更成為世界華文讀者的共同語言。

  展覽透過逾300組展品介紹查良鏞博士(金庸)的早期事業、武俠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觀眾更可以透過展場內的互動展品,重溫經典金庸電影、電視劇和主題曲的選段,從而認識金庸武俠小說所蘊涵的豐富知識內容。

  若干小说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

展品精選

《天龍八部》合訂本
















1963年至1966年
謝衍文先生夫人捐贈



金庸親書對聯













金庸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這副對聯,
短篇小說《越女劍》則不包括在內。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神鵰俠侶》普及本
















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初
邱健恩博士提供



《天龍八部》新修版修訂手稿








200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








1960年
(左起)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王司馬《書劍恩仇錄》插畫















197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















1983年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明報》創刊號
















1959年5月20日
林偉雄先生提供



The Inaugural Issue of Southeast Asia Weekly
《東南亞周刊》創刊號









1964年1月12日
吳貴龍先生提供



《倚天屠龍記》電影宣傳海報
















1978年
馮瑞正先生捐贈





李志清先生繪《射鵰英雄傳》日文版小說封面設計原畫
















1990年代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品



查良鏞博士所藏的圍棋書籍及棋盤





1980年代至199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查博士初中時就醉心於圍棋黑白子的世界,他的小說如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笑傲江湖》及《天龍八部》中
,亦不乏精彩的對奕場面。









查良鏞博士所藏的圍棋書籍


展場相片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9月9日)

  剛剛在上星期六(七月十三日)去了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了「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展覽的構思源自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空前成功的廣播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藏的100組物品娓娓道來橫跨二百萬年的人類故事。有別於以往以文化區域闡述人類歷史的方式,展覽以獨特的角度回顧人類發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通的故事。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人類在權力、信仰、藝術、貿易及科技等方面都有着相同的渴求及發展脈絡,從而引領觀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新的認識。

  展品來自世界各地,這些由人類創作的物品,不一定是精美的藝術品,更多是生活用品,例如貨幣、科學儀器及儀仗用具等,當中包括在非洲發現的最早石器工具、見證最早城邦出現的伊拉克烏爾軍旗、反映奴隸販賣的五十枚「馬尼拉」錢幣、達爾文航海船上的精密計時器、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版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以及當代涉及同性戀維權議題的大衛霍克尼作品等。從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帶領觀眾遊歷一次世界獵奇之旅。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覽特備節目

專題展覽入場費(一人一票計)
標準票
(成人)
團體票
(20人或以上團體)
優惠票#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 :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10$7$5

展品精選



烏爾軍旗






約公元前2500年
貝殼、青金石、紅石灰及瀝青
伊拉克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密特拉神像










公元100 – 200年
大理石
意大利羅馬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拉伯銅手














公元100 – 300年
青銅
也門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公元200 – 240年(雕刻)
石灰岩
印度安德拉邦阿馬拉瓦蒂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路易斯島棋子









約1150 – 1175年
海象牙
路易斯島發現,可能於挪威製造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希伯來星盤














1345 – 1355年
黃銅
可能製於西班牙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1831年
木刻板畫
日本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富汗戰爭地氈












1979 – 1985年
羊毛
阿富汗
格蘭姆.高華捐贈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菲爾‧多斯‧桑托斯的《母親》













2011年
金屬、塑料、骨和木頭
莫桑比克馬普托
©菲爾‧多斯‧桑托斯



印加黃金羊駝








公元1400 – 1550年

秘魯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印加黃金羊駝


薩珊國王狩獵圖銀盤













公元309 – 379年

可能於伊朗製造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濕婆與帕爾瓦蒂雕像














900 – 1000年
玄武岩
印度比哈爾邦加耶地區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貝寧銅板:「奧巴」與歐洲人














1500 – 1600年
黃銅
尼日利亞貝寧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東方三王聖物櫃











1200 – 1230年
銅製鍍金琺瑯
法國利慕日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革命圖案碟












1921年
彩繪瓷器
俄羅斯聖彼得堡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卡爾帕索斯仕女














公元前4500 – 前3200年
石灰岩
希臘卡爾帕索斯島出土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的航海時計













1795 – 1805年
黃銅、鋼、紅木
英國倫敦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一樓 專題展覽館一、二、三、四及五
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9月9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大英博物館托管會聯合主辦
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之後見尚有時間,便參觀了同層的「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和地下的「金庸館」。想不到金庸武俠小說竟然翻譯了那麼多不同的文字,有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