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冬至節日飲食

傳統節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節日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台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山東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滕州羊肉湯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裡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乾凈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煮熟後撈起來瀝乾,然後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裡一汆,再倒入湯碗中,衝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

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面、鹽、味精等調和就成羊肉湯。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

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冬至節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浙江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江蘇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

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安徽合肥吃冬至麵

“吃了冬至麵,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潮汕、閩南地區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 (卷34·風俗) 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製作

原料:桂圓乾,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可有可無)。

做法:

將剝好的桂圓乾(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後調成最小火慢慢篤15分鐘。

15分鐘後,可見桂圓(紅 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鐘後,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鐘
將湯盛出即可。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準備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勻。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蓋上蓋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爐,分次轉8分鐘左右,直至南瓜軟爛。

南瓜碗從微波爐中拿出,趁熱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用湯匙把南瓜壓成南瓜泥。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攪拌成雪花狀,如太乾可以稍微加入一點牛奶或者清水。

用手把麵糊揉成光滑的麵團,然後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當的坯子。

把坯子放在手中壓扁。

放入適量的紅豆沙。

把放有紅豆沙的麵團收口,輕輕地在砧板上按成餅狀。

把南瓜餅兩面沾上麵包糠。

鍋中倒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餅,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出鍋後的南瓜餅放在廚房餐巾紙上吸走多餘的油即可裝盤食用。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稱。地雷復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又謂,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占卜來年的人間禍福。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天文意義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冬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後,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並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迴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坊間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出自《恪遵憲度抄本》)。

其實嚴格來講,冬至節氣反映的是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著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即屬於“干支”範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

注: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34′,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鬥指子,太陽黃經270°,為冬至。

正月建寅,十一月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

例如:2018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2日6時22分38秒。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注:平氣法(1645年以前使用)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與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冬至的具體交節時刻不一樣。

氣候特徵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

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

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一天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

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漢代前未見冬至過節日風俗的文字記載。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

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才被稱為“小年”。

在古代,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過冬

度過冬季。

宋張元乾《留寄黃檗山妙湛禪師》詩:“他年芋火談空夜,雪屋松窗約過冬。” 茹志鵑 《剪輯錯了的故事》:“今年梨是大年,大夥兒可是指望著它,過冬的口糧,過年的新衣裳,都在這樹上長著呢!”

在廣東,過冬就是過冬至而不是度過冬季,這天,廣東家家人都會做一種叫“粉果”的食品,類似北方的餃子,只是粉果比較大,用糯米粉做皮,用蘿蔔做主要餡料,還添加一些火腿豬肉臘肉五香粉小蔥等做餡料,這天早上大家都很早起來去祠堂拜祭祖先,比過春節還重要。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圖一)。 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回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圖一: 回歸年、朔望月和二十四節氣

節氣劃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上古時代以北斗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

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鬥柄頂端的指向,鬥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鬥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鬥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西漢時,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文獻《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平氣法”是時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約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

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十二宮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 12 等份(圖二),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圖二: 二十四節氣和黃道十二宮

註: 十二星座對應的黃經度是在二千多年前定下的,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現在觀測到的星座位置與黃經度已不符。

「染指」的由來

染指這個詞最早出自《左傳》的故事:

春秋時期的某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着公子宋的手,問他為什麼會那樣?

公子宋就得意地晃着腦袋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將信將疑。



兩人進宮,果然發現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要分給大家吃,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着晃起了腦袋。

鄭靈公見這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便問他們在笑什麼?

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麼靈驗?」便不再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

那隻已經切成塊的大甲魚便被分給眾人吃。

先給的當然是主人鄭靈公,然後是各位大夫。但是,卻沒有公子宋的份。

顯然,這是鄭靈公特意安排好的。

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他看着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還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

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

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



這還沒完,鄭靈公見子宋如此無禮,要殺他。公子宋一怒之下竟先下手為強,把鄭靈公給殺了,造成鄭國內亂。

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染指」之由來。後來,人們便用「染指」指佔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專題教育展


為回應「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的主題並加入香港特色,香港文化博物館用了一百件舊物來創作一個在一天內發生的故事,內容以1935年12月12日的香港為背景,並寫成小說,名為《百物一天 — 香港1935》。

  此外,博物館特別設置教育活動廳,入面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裝置了一本巨型立體書,展示小說中所描述的幾個場景包括華人家居、影樓、街道、半山大宅等,讓觀眾走進書內體驗一幕幕的舊日生活點滴,並透過多媒體及互動節目去認識百件舊物,細味回甘。

  第二和第三部份是為青少年及兒童而設的「星空漠地」和「甜夢屋」兩個專區,讓大小觀眾在沙漠星夜和童話小屋中遊歷。



  同時,博物館還推出多元化的教育活動,讓不同觀眾群也能一同探索人類文明,以及投入體驗舊香港生活。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以一百組珍藏展示二百多萬年的世界歷史。為回應這個展覽主題並加入香港特色,我們用了一百件舊物來創作一個在一天內發生的故事,內容以1935年12月12日的香港為背景,並寫成小說,名為《百物一天 — 香港1935》。雖然故事中的人物是虛構,但情節卻是以當時社會的民生狀況為根據,提及的物件則主要來自本地各間博物館及收藏家,反映了香港八十多年前的物質文化面貌。


  



































  本書分成兩個部份,前半是小說文本連插圖,後半是舊物解說,並加插歷史圖片。


  盼望藉著故事中的人物,連同這一百組精選舊物,湊合成一小段百年記憶,讓各位細味回甘。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參觀「金庸館」

  在上星期六(七月十三日)去沙田文化博物館二樓參觀了「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之後,還有一些時間,便去了同層的「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和下去了一樓「金庸館」參觀。

走進金庸館 探索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

查良鏞博士是香港著名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亦是享譽國際的文學家。1955年他在機緣巧合下,以筆名「金庸」在《新晚報》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大受歡迎,其後他的作品一部部橫空出世,直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總共寫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的武俠小說為電影、電視、電台廣播、舞台劇,以至潮流電玩和各類文創產品提供無窮無盡的素材,對香港過去數十年流行文化的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更成為世界華文讀者的共同語言。

  展覽透過逾300組展品介紹查良鏞博士(金庸)的早期事業、武俠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觀眾更可以透過展場內的互動展品,重溫經典金庸電影、電視劇和主題曲的選段,從而認識金庸武俠小說所蘊涵的豐富知識內容。

  若干小说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

展品精選

《天龍八部》合訂本
















1963年至1966年
謝衍文先生夫人捐贈



金庸親書對聯













金庸以十四部長篇及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組成這副對聯,
短篇小說《越女劍》則不包括在內。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神鵰俠侶》普及本
















1950年代後期至1960年代初
邱健恩博士提供



《天龍八部》新修版修訂手稿








200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








1960年
(左起)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王司馬《書劍恩仇錄》插畫















197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射鵰英雄傳之鐵血丹心》電視特刊















1983年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明報》創刊號
















1959年5月20日
林偉雄先生提供



The Inaugural Issue of Southeast Asia Weekly
《東南亞周刊》創刊號









1964年1月12日
吳貴龍先生提供



《倚天屠龍記》電影宣傳海報
















1978年
馮瑞正先生捐贈





李志清先生繪《射鵰英雄傳》日文版小說封面設計原畫
















1990年代
香港文化博物館藏品



查良鏞博士所藏的圍棋書籍及棋盤





1980年代至1990年代
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

查博士初中時就醉心於圍棋黑白子的世界,他的小說如
《書劍恩仇錄》、《碧血劍》、《笑傲江湖》及《天龍八部》中
,亦不乏精彩的對奕場面。









查良鏞博士所藏的圍棋書籍


展場相片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9月9日)

  剛剛在上星期六(七月十三日)去了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了「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展覽的構思源自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空前成功的廣播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藏的100組物品娓娓道來橫跨二百萬年的人類故事。有別於以往以文化區域闡述人類歷史的方式,展覽以獨特的角度回顧人類發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通的故事。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人類在權力、信仰、藝術、貿易及科技等方面都有着相同的渴求及發展脈絡,從而引領觀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新的認識。

  展品來自世界各地,這些由人類創作的物品,不一定是精美的藝術品,更多是生活用品,例如貨幣、科學儀器及儀仗用具等,當中包括在非洲發現的最早石器工具、見證最早城邦出現的伊拉克烏爾軍旗、反映奴隸販賣的五十枚「馬尼拉」錢幣、達爾文航海船上的精密計時器、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版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以及當代涉及同性戀維權議題的大衛霍克尼作品等。從每件物品背後的故事,帶領觀眾遊歷一次世界獵奇之旅。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展覽特備節目

專題展覽入場費(一人一票計)
標準票
(成人)
團體票
(20人或以上團體)
優惠票#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 :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10$7$5

展品精選



烏爾軍旗






約公元前2500年
貝殼、青金石、紅石灰及瀝青
伊拉克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密特拉神像










公元100 – 200年
大理石
意大利羅馬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拉伯銅手














公元100 – 300年
青銅
也門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公元200 – 240年(雕刻)
石灰岩
印度安德拉邦阿馬拉瓦蒂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路易斯島棋子









約1150 – 1175年
海象牙
路易斯島發現,可能於挪威製造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希伯來星盤














1345 – 1355年
黃銅
可能製於西班牙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1831年
木刻板畫
日本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阿富汗戰爭地氈












1979 – 1985年
羊毛
阿富汗
格蘭姆.高華捐贈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菲爾‧多斯‧桑托斯的《母親》













2011年
金屬、塑料、骨和木頭
莫桑比克馬普托
©菲爾‧多斯‧桑托斯



印加黃金羊駝








公元1400 – 1550年

秘魯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印加黃金羊駝


薩珊國王狩獵圖銀盤













公元309 – 379年

可能於伊朗製造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濕婆與帕爾瓦蒂雕像














900 – 1000年
玄武岩
印度比哈爾邦加耶地區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貝寧銅板:「奧巴」與歐洲人














1500 – 1600年
黃銅
尼日利亞貝寧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東方三王聖物櫃











1200 – 1230年
銅製鍍金琺瑯
法國利慕日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革命圖案碟












1921年
彩繪瓷器
俄羅斯聖彼得堡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卡爾帕索斯仕女














公元前4500 – 前3200年
石灰岩
希臘卡爾帕索斯島出土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的航海時計













1795 – 1805年
黃銅、鋼、紅木
英國倫敦
©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一樓 專題展覽館一、二、三、四及五
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9月9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大英博物館托管會聯合主辦
香港文化博物館及大英博物館聯合籌劃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之後見尚有時間,便參觀了同層的「百物一天 - 香港1935」和地下的「金庸館」。想不到金庸武俠小說竟然翻譯了那麼多不同的文字,有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PlayStation®4 Days of Play Limited Edition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Hong Kong Limited(SIEH)是日宣佈,將於2019年6月7日推出特別設計的PlayStation®4 (PS4®)主機「PlayStation®4 Days of Play Limited Edition」(硬碟容量:1TB),建議零售價為港幣2,480元。這款限定版PS4®主機是即將於6月7至17日展開,為期11天的「Days of Play」全球優惠活動的其中一環。該優惠活動將為玩家提供PlayStation®硬件、周邊產品、遊戲軟件及網絡服務等多項精彩優惠。
 這款限定版PS4®主機上層以平滑的鋼鐵黑為基調,與深灰色的底層締造出極具型格的色彩對比。機身上方的表面更以典雅的線紋質感銀色浮雕,展現出極具標誌性的PlayStation® Shapes。搭配的DUALSHOCK®4無線控制器亦用上同樣的雙色設計,前方為鋼鐵黑,背面為深灰色,並於按鈕上配上銀色的PlayStation® Shapes。


「Days of Play」限時優惠活動適用於全線PlayStation®Platinum Shop、SONY Store、SONY Store, Online、LOG-ON、Yahoo Store「PlayStation HK 官方網上商店」及特許經銷商。產品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如何在台中機場增值一卡通或悠遊卡

  剛剛在新年時去台中旅遊,網上教遊客在機場乘公共巴士入台中市,遊客上車時要如何繳交車費:一係要有台幣散銀,一係要用一卡通或悠遊卡來交車費。本來在網上教大家在商店內兌換散銀或增值一卡通或悠遊卡(當然你首先是有卡在手),但我行來行去,機場內的一間商店和食肆都沒有增值服務,但又無散銀,唔通要去買野來兌換一些散銀?


  正好在去下層的電動梯方旁看到遊客服務中心(i),它教我們去另一間櫃位去增值,原來成個機場就只有它可以為你增值。


  它就是機場內兩間電訊公司的其中一間「快易通通信(15)」,你除了可以在此增值,也可以在此購買台灣用的電話和數據卡,它和另一邊(近遊客服務中心)的那間電訊公司提供的數據計劃我看到的都是一樣。



PS

  我查看了在閘內外的兌換台幣率都是一樣的,就不必特意在閘外兌換。


  在遊客服務中心旁乘電動梯下一層後,出玻璃門左轉前行,不到50米就到公共巴士站(5),乖9或302號巴士入市區,不過由於車站很多,如果每站都停就會使得車程很耐;如果要快些到市區,可以上網預訂機場特快巴士A1或A2。

  在台中乘公共巴士和香港不同,它是計路程算車費的,所以上下車都要拍卡,用來計算你乘了多少里數,便收多少車費,所以記得下車也一定要拍卡,不然有機會鎖卡。

Energizer的電池質素有問題


  在2018年2月底時在CXL內看到此產品,大約HK2XX,接近3百元,剛好有現金卷在手,就換了一個試試。產品說有10000mAh,但感覺上沒有,充一部SamsXXX Note 9就沒多少剩,而且對應手機和平板無線充電的位置不大,要放得很正才可以,過一些也沒有反應;而且充電時發熱得都幾厲害。


  剛剛帶了一起去旅行時,發現底蓋竟然打開了一條縫,相信是內部電池發熱澎漲所致。


  到2月底才滿一年,竟然就出問題,一個充電器本來就是不斷充電放電,內部電池連一年都捱不起,它的質素實在太差了,而且品牌本就是生產各式電池,本業做電池都這麼劣質,真是出乎預料。


  直到電池冷卻後,底蓋也沒有辦法關上,用電郵詢問代理也沒有回應,售後服務也有問題,對此品牌真是大失所望,以後都不會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