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生平

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為一位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雖其作品具有國民樂派特徵,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礎;這樣的風格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了許多後世作曲家。

1840年5月7日,彼得生在沃欽斯克(Votkinsk今屬Udmurt),在莫斯科東約七百哩。柴可夫斯基出身俄羅斯沃特金斯克的軍事世家,父親為一位官方礦業部門中校及工程師,是那裏政府礦區的總監,並管理一家煉鋼廠,統轄約一百哥薩克(Cossack)兵,頗似小土皇帝;母親為一位法裔俄羅斯女性,比其父親小18歲,為三任妻子中的第二任。在當時的俄羅斯,音樂散播到偏遠地區的這個現象,意味著俄國人們產生對於娛樂需求,無論是在私人或公開場合當中。柴可夫斯基的父母親接受過藝術的薰陶,也包含了音樂。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尤其相當喜歡音樂;母親甜美的歌聲外以及家中「orchestrion」(一種風琴)的琴聲,都激發了小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熱情。

他們住在一幢大屋中,有多名傭僕,可算中上階層。因為女主人是半法國的胡格諾派(Huguenot)血統,而當時的高尚人家都流行法文,家中請了一個法國女管家,教導孩子。

彼得自小敏感,易受激動,後來發現有癲閒病,並發展為幻聽幻見。那時心理學尚未發展,難以處理這樣的情況。

四歲半時,柴可夫斯基家聘請了一位法籍家庭教師Fanny Dürbach(1822—1901),教導天資聰穎的柴可夫斯基在六歲即可以流暢的說法語及德語,她也保存了柴可夫斯基幼年最早的創作(據記載最早的作品是他四歲半與三歲的妹妹一同完成的作品)。柴可夫斯基在五歲時開始向Mariya Logovina(?—1888)學習鋼琴,為他第一次學習鋼琴。

在他六歲的時候,家中自聖彼得堡帶來一個音樂盒子,有莫札特等人的音樂。其餘的孩子們,都沒有太大興趣,但彼得為之着迷,反復注神的聽,並能夠在鋼琴上覆奏。

1848年,八歲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為了工作,舉家先搬遷至莫斯科,兩年後,又遷徙到首都聖彼得堡。他與他的哥哥一同被安置到私人學校,在此柴可夫斯基第二次有機會學習鋼琴,一年後然而再次伴隨父親工作變故,舉家再次搬遷回了離家鄉較近的城市。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期望兒子學習法律,十歲的彼得,被送進法科先修學校,然後學習法律,期望能有政府的鐵飯碗。他先進入法學院預備班,並參加合唱團並成為主力歌手,後如家庭期望就讀法學院。就讀期間也不忘音樂,有空時便作曲,創作一部歌劇、一首鋼琴華爾滋舞曲等。此外,就如同當時的其他住宿學校,同性戀思想存在並流傳,柴可夫斯基也在就學階段發覺自己是同性戀者。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亦有許多變故。

就讀法學院後幾年,1854年,他所愛的母親因霍亂突然死亡。十四歲多愁善感的彼得,受到很大的傷害,幾乎難再活下去;他的妹妹結婚搬離原生家庭;他的父親被任命為技術學院董事有良好的待遇,並在幾年後再娶了第三任妻子。但他繼續修法律,在校中,學習歌唱,和聲,鋼琴等一般音樂科目。

年青時代的柴可夫斯基

1859年法學院畢業後,柴可夫斯基進入司法部擔任職員。年輕的他初涉入首都的社會與文化環境,在交際生活上起初相當熱衷,但最終他卻恐懼接觸人群,這加深了柴可夫斯基黑暗面的人格特質。工作表現,還差強人意,只是他會心不在焉,漸多傾向音樂,自己研讀作曲。

1861年底,在寫給他姐姐的信中,自稱對音樂有“優異的天才”,覺得如果不向那方面發展,是愚昧的。另外,他相當清楚繼續做司法部職員枉費了他的音樂才能,因緣際會下於在職的第三年成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1862年開設所收的第一批學生,隔年向司法部辭職。

羅賓斯坦(Anton Grigoryevich Rubinstein)

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是俄國第一所音樂學院,創立人鋼琴家羅賓斯坦(Anton Grigoryevich Rubinstein, 1829-1894),還有波蘭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家文瑙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及世界著名的鋼琴家,教師萊思泰基(Teodor Leszetycki, 1830-1915);彼得入學作部分時間學生。在學期間相當努力學習作曲,在技術上、器樂研究上甚至在指揮藝術上都有所學習,也是在這個時候他漸漸獨立於以父親為核心的原生家庭。

1863年四月,彼得以為應該儘量培養發展“神的恩賜”,經過長久考慮,辭去安定的職業,專一從事音樂。羅賓斯坦不贊同任何孟德爾松(Mendelssohn)以後的近代音樂;但彼得喜歡且取法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羅賓斯坦記得,當他要學生就某一主題作十二個變化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的作業是二百變奏。

1863年彼得創作出一部序曲,有別於傳統風格,這首序曲包含了俄羅斯民歌,甚至將一些少見樂器如豎琴、英國號、低音號納入歌曲,受到音樂院老師的好評。

柴可夫斯基的初作侍婢舞(Dances of the Serving Maids)弦樂交響曲,1865年首演,由小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指揮。

當羅賓斯坦的弟弟尼克萊(Nikolai Rubinstein)在莫斯科設立音樂學院,教授陣容缺人,於1865年,延聘尚未畢業的柴可夫斯基去任教。他於次年才畢業,並獲銀牌獎。

畢業後,柴可夫斯基被引薦到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書,初教課時,甚為緊張;不過,後來證明是個好教師。

在此階段他開始創作交響曲、歌劇,過程中他失眠、並有嚴重頭痛與抑鬱症,首演結果時好時壞,他也會在風評不好的作品演出後銷毀作品。不過也在此階段,他創作出了幾部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芭蕾音樂《天鵝湖》、鋼琴曲集《四季》。

他的第一交響曲,約作於1866年,不能得他嚴格的老師羅賓斯坦贊同;經過大加修改,還不夠滿意,延至1868年二月始行首演。他的第一歌劇沃涯渥達:沃爾加河畔之夢(The Voyevoda: Dream on the Volga),始於1867年暑假期間;1869年二月演奏,聽眾反應良好。

尼克萊.羅賓斯坦,對柴可夫斯基的交響詩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期許甚高。但在1870年三月演奏,反應平平。

另外,於此階段他也作出嘗試,探索自己身為異性戀者的可能性,包含曾經愛上一位女歌手Désirée Artôt-Padilla(1835—1907),以及1877年與對他一見鐘情的安東尼娜(Antonina Tchaikovskaya,1848—1917)的一段婚姻。然而婚後20天,柴可夫斯基就因為極度不能適應婚姻生活而精神瀕臨崩潰邊緣,除了中途短暫借住妹妹妹夫處外,此後一年的時間,柴可夫斯基與他的弟弟到展開一趟歐洲之旅,過程中包含發表第一部較為成熟的交響曲《第四號交響曲》以及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而他與安東尼娜的婚姻生活因此而結束了。

從1868年,柴可夫斯基訪問西歐,他的作品在那裏受到注意。屢次歐洲之行,都甚成功。

柴可夫斯基在結束婚姻後的歐洲之旅返國後,對教職的前景感到沮喪時,決定辭去在莫斯科音樂院的教職,全職作曲。

1871年,柴可夫斯基個人的弦樂四重奏演奏,報紙加以讚揚,正享盛名的小說家,詩人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 1818-1883)也臨場。

娜迪亞.梅克夫人

事實上,在柴可夫斯基結婚前一年年底,另一位女性進入了他的生活,一位運輸商人的遺孀——娜迪亞.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1831—1894)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她願意定期提供六千盧布的津貼給柴可夫斯基。兩人協議他們只靠書信來往,柴可夫斯基正式開始展開他與他「最好的朋友」梅克夫人之間長達14年、建立在1200多封郵件的友誼。

俄國文豪普希金

1876年12月,梅克夫人第一次邀柴可夫斯基作曲。他寫了第四交響曲,題獻給她。次年春,在創作進行中間,他忽然想到作歌劇,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 1799-1837)的傑作,長詩小說幼正.厄尼金(Yevgeny Onegin)編寫;原想模仿拜倫的Don Juan,為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作品,也帶給他最大的麻煩。

1877年5月,厄尼金演出後不久,因為劇情刻畫太生動,柴可夫斯基受其影響自疚,以為自己是劇中人,冷酷拒絕女主角泰田娜(Tatyana)的愛。二十八歲的安陶妮娜(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是音樂學院的學生,自擬為泰田娜,給他寫信。柴可夫斯基不願她因失意自殺,明知沒有愛情基礎,於1877年7月18日結婚。

婚後,柴可夫斯基寧可與他的姐弟在一起,避免跟安陶妮娜相見。到9月23日,他的歇斯底里症發作了,跳莫斯科河自殺;但河水只深及腰。他逃到聖彼得堡,在那裏,兩天不省人事。他的妻子同意離婚。他到日內瓦湖畔,租一所別墅休息。以後,再沒與他的妻子見面。

關於他婚姻的問題,有人以為有關流傳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醜聞;那時,同性戀被認為低鄙的罪惡,不堪言宣,婚姻是為了掩蓋,婚前雙方達成相當諒解,但實施並不如理想,以致造成對他的打擊。

1887年至1889年期間,柴可夫斯基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他在布拉格、巴黎、倫敦等地巡迴指揮自己的作品,並獲得廣大迴響,此行並會見了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葛利格(Edvard Grieg,1843—1907)、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1841—1904)等作曲家,著名的愛國歌曲〈1812序曲〉也是於此完成的。回國後,1889年他作出芭蕾音樂《睡美人》。

1890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義大利旅遊,他在佛羅倫斯完成了歌劇《黑桃皇后》。之後,他接到了梅克夫人的來信,表示她的經濟情況惡化,必須終止對柴可夫斯基的資助,並且要斷絕他們兩人之間的交往。雖然柴可夫斯基此時已是一個地位穩固的知名作曲家,經濟不成問題,不過要與梅克夫人絕交,對他仍造成精神上相當大的打擊。

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關係,是十分特殊的。他把她當作所崇拜的法國女管家,早年失去的母親,和另一位姐姐,過於一般的異性朋友。從1876年,開始通信;他們很敞開和絕對誠實的互訴心事,但彼此同意,不要見面。這樣,他在她心中的形象,是理想的詩人,劇作家,不是本人。梅克夫人則供應柴可夫斯基年金18,000法郎-這在當時是很可觀的數目,他得以維持舒適的生活,隨意旅行,他也借住過麥克夫人空置的別墅。如此持續了十四年,到1890年,因為麥克夫人自己染病沉重,她一個兒子又死了,通信和年金停止。柴可夫斯基在經濟上已相當富裕,不再需要資助;但失去這樣的友誼,又使他非常痛苦,在囈語中,一再重複喊她的名字。

1890年,他的歌劇黑桃王后(The Queen of Spades),也是根據普希金的作品,在聖彼得堡首演非常成功。

1891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訪問,在紐約、巴爾的摩、費城等城市演出自己的作品,意外的大受好評。回國後1892年,他完成芭蕾舞劇《胡桃鉗》;

1892年和1893年,忙碌的作曲和演奏,更多的成功,更高的聲譽,帶他旅行歐洲和美國,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

柴可夫斯基外面生活舒適,內心卻沒有平靜。

1892年,他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Klin),買了一幢寬敞的房子,可惜住了不到一年,就逝世了,後來成為柴可夫斯基博物館。

柴可夫斯基博物館

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作品,是第六交響曲,作於1892年,是一首內容極為深刻、終樂章並且一反傳統採用慢板以暗示出絕望與死亡的交響曲。主題是人生的進程:以沉緩的葬禮開始,低音獨唱,成為主調;第一部是青年的熱忱,自信,活躍,意氣奮發;第二部是愛情;第三部是失意;第四部低沉,緩慢,結局是靜默,死亡。

他自己對佈局結構很滿意,知道將成為他的傑作。完成以後,將要送交出版。柴可夫斯基想,總不能叫“第六交響曲”吧?他考慮:或者該是“進程交響曲”(Program Symphony),不過,難以叫自己滿意。就在那時,他的弟弟摩第斯特(Modest)來了。摩第斯特建議“悲劇”(Tragic);他仍在躊躇難決中,摩第斯特離去。出去以後,摩第斯特忽然若有所得,再回來向彼得說:可以叫“Pathetique”。彼得說:“偉大,摩第,是了!”立即寫下Pathetique Symphony(悲愴交響曲)。

1893年,柴可夫斯基從英國載譽歸來,埋頭準備演出。十月末,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了作品的首演,雖然觀眾仍給予掌聲,但他們似乎未能體會出柴可夫斯基是藉由此曲來傾訴他自己內心的憂傷、痛苦與絕望,所以當天觀眾的反應並不是十分熱烈。他深感失望。十天後,彼得.柴可夫斯基因染上霍亂病逝,享年53歲。

死後一週,當這首交響曲在柴可夫斯基的紀念音樂會上再度被演奏時,觀眾們終於意會出這首樂曲所富含的深沉悲情而大受感動。

外間傳聞,他的死因是由於演出失敗,灰心自殺。不過,據他親密的弟弟,傳記作者摩第斯特說:十一月二日,他感到不適,消化不良,並且失眠。他與摩第斯特和共進午餐,當時霍亂在聖彼得堡流行,柴可夫斯基喝了一杯未經煮沸的冷水;幾個小時後,即劇烈發病。他自己說:“這是死亡!”到十一月五日晚間,召教長來作臨終禱告,他已經不省人事。次日早晨,他結束了悲愴的一生。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編號原先有基本的作品編號「op.」,不一定是完全按照創作時代排序。後世學者整理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館職員所整理的「ČW」俄文目錄書,以及美國出版社所出版的the Tchaikovsky Handbook「TH」兩個統整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