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煤油燈 / 火水燈

煤油燈 Kerosene lamp或kerosine lamp(在英國被廣為稱作石蠟燈paraffin lamp),粵語地區稱為火水燈,為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為燃料(有時也會用清油、柴油等)。

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鏇鈕,以控制燈的亮度。

煤油燈主要的有兩種︰燈芯燈"wick lamp" 和 壓力燈"pressure lamp",但運作方式不同,形態各異。主要分底部,載火水;中部,燒火水發光之處;頂部,玻璃煙通,擋風透光。

煤油燈有唔同設計,座檯型和手提外帶型也有。發光部扁芯、管芯、燈紗三種。

早於九世紀的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載,不過燒嘅係礦物油。一八四六年用燈唔用鯨油,改用煤蒸餾出嘅煤油,之後用石油整出來嘅煤油。而近代的煤油燈則於1853年由一名波蘭發明家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Ignacy Lukasiewicz)發明,亦有一說同時有波蘭人同美國人發明,未知先後。

現代火水燈又稱汽燈,它的工作原理類似於酒精噴燈而不同於舊式火水燈。汽燈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與稀土的應用有關係,汽燈發出的光是靠加熱網罩到1200℃來達到的,二氧化釷在高溫時會發出耀眼白光。同時在火水蒸汽燃燒的過程中加熱管道內的火水,加快火水蒸發成火水蒸汽,不斷地供給燃燒。


1885年,奧地利化學家奧爾·馮·威爾斯巴赫男爵發現,如果在一個圓筒形網罩裡加入少量稀土元素硝酸鈰和硝酸釷時,就能使瓦斯燈焰發出耀眼的白光。德國化學家阿吳愛爾根據這一發現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煤氣燈,特點是在原來煤氣燈的燈頭上加了一個紗罩。這一加可不簡單,一下子就把煤氣燈的亮度增強了一百倍。

1905年美國人科爾曼改進了舊式馬燈,研製出更加明亮的汽燈。這種燈裝上煤油或石蜡油以後,向底座的油壺裡打氣,產生壓力,煤油從燈嘴處噴出。汽燈沒有燈芯,汽燈能發出明亮光輝的奧秘在於燈罩,是亞麻編織的網袋,使用硝酸釷溶液浸泡工藝制成,紗罩遇到高溫後會發出耀眼的白光。

汽燈亮度遠大於舊式火水燈且燃燒不產生黑煙。現今通常用於登山、露營等戶外活動。

煤油燈在亞洲和非洲都非常流行。

構造


舊式煤油燈使用棉繩燈芯,其燈頭通常以銅製成,而燈座和擋風用的燈筒則用玻璃製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


燈頭四周有多個爪子,旁邊有一個旋鈕控制小齒輪,用來調節棉繩上升或下降,以控制燈的亮度。


棉繩的下方伸到燈座內,燈頭有螺絲絞與燈座相配合,故可把燈頭扭緊在燈座上。而燈座內注滿煤油,因為煤油的粘性小,滲透力強,很容易被燈芯所吸收,所以也就用不著那些複雜的送油機構,棉繩便會把煤油吸到繩頭上。只要用火柴點著繩頭,並罩上燈筒,便完成點燈的動作。

煤油燈有了燈罩,一方面保護火苗不被風吹熄,另一方面又起到良好的通風作用。正像沒有一支足夠長的煙囪,火爐就不能燒好一樣,如果把燈罩拿去,煤油燈會馬上冒起濃煙,光色黯淡,甚至跳幾下就熄滅。有著良好結構的煤油燈,燃燒比較完全,基本不冒煙,火焰溫度高,燈光白亮,受到用戶的普遍歡迎。


也有簡易的煤油燈製作方法,利用用過的墨水瓶或藥瓶,先在蓋上打一個圓孔,然後將牙膏或白鐵皮製成的燈芯模插到圓孔里,用棉花或布條做燈芯,在瓶內注入煤油,用火柴點上就可照明。

從動植物油燈到點煤油燈,這在照明技術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煤油燈繼承了它的前輩的優點,而且進一步發揚光大。現時舊式煤油燈已幾近絕跡。

歷史

煤油的發現歷史

我們所說的煤油燈,實際上燃燒的是石油,而不是煤油。在18世紀,英國人已經開始使用煤油燈,是從煤裡提煉出來的油,這種油不但價格昂貴,而且特別容易髒,一個晚上要不停地擦拭煤油燈上的煙灰。在中國我們嘗試用菜籽榨出油進行照明,並且這種照明方式一直持續了上千年,現在在很多寺廟裡依然沿用這種照明方式。菜籽油不但亮度有限,而且價格昂貴,不到關鍵時刻,沒有人捨得使用。

為了獲得亮度更高的照明,英國人在19世紀點上了鯨油,這種油來自鯨魚的頭部,是一種半透明的水狀液體,只要接觸空氣就會變成乳膏狀。這種鯨油不但亮度穩定,而且還散髮一種香草的味道。而且這種鯨油還能製作肥皂和油漆,因此鯨魚遭到大量的捕殺,在19世紀中期,光美國就有近700條捕鯨船,因此到了19世紀末期,鯨魚幾乎被捕殺殆盡。

在19世紀,人們試圖利用煤氣進行照明,但是依然遇到成本高昂的問題,因為要鋪設大量的煤氣管道,而且當時把煤加工成煤氣技術上也不是很成熟。

1853年,一位叫喬治·比斯爾的美國人,在訪問自己的故鄉新罕布什爾州的漢諾威過程中,通過一位教授那裡發現石油,據說是從賓夕法尼亞州西部滲出地面的,這種油除了能夠制成藥品以外,比斯爾發現它作為發光體非常合適。於是他在賓夕法尼亞州創建了第一個石油公司,並且在一條名叫油溪的水道兩側,買下了礦產承租權。

按照比斯爾的設想,采石油就像從井裡抽水一樣簡單,可是隨後他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能夠勘探出石油,正當他準備要放棄的時候,他的一個石油勘探工程師打出了石油,這種石油並不是我們現在用的那種石油,而是一團黏稠的藍綠色液體,不但抽取很麻煩,而且還不能直接燃燒,因為含有汽油,燃燒的時候很不穩定,時常會爆炸。

於是比斯爾把這些石油進行提純,把汽油給過濾出來,那些後來被我們用作優質潤滑劑的重油同時都被扔掉了,因為這些副產品還沒有發現其用處。

不到幾年的時間,在比斯爾他們發現石油的地方,豎起了成百上千個油井,1859年從發現石油開始,不到10年時間,美國石油的產量從2000桶翻到400萬桶,甚至後來發展到6000萬桶。在比斯爾他們旁邊的一個油井,甚至一天能夠抽上來3000多桶。

因此石油價格也從1859年的10美元一桶跌落到10美分一桶,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可是對於開發商來說是一個噩夢,很多油井的業績一落千丈。到了1878年,每塊坑城的價格不到5美元,要知道10年前可值200萬美元。

這個時候有一家通常只做豬肉生意的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公司出手了,它開始從各處買進不成功的租賃地,為了吸引更多資本,洛克菲勒和幾個合夥人成立了一家名叫標準石油公司的股份公司。他們傳達的理念是:出售的煤油產品,擁有標準產品的質量。

因為當時市面上用於照明的煤油,質量參差不齊,不僅是點燃的時候有大量的煙塵,而且還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有的甚至還很危險,因為產品中包含了沒有過濾掉的汽油。洛克菲勒除了保證質量穩定之外,還儘量保持產品價格低廉。

標準石油公司不僅把自己的產品批發給各類商店,另外自己還建立了銷售渠道。比如公司早期的時候會讓裝載著產品的馬車到街道上直接銷售。為了打開陌生客戶的市場,標準石油公司還經常贈送各類禮品給消費者。在標準石油的巔峰時期,這家公司控制了美國石油行業近90%的市場。洛克菲勒基礎創造出了一個龐大的石油帝國。

煤油燈進入中國歷史

從1860年開始,上海等地的洋行開始在報刊上大肆做廣告,售賣煤油以及煤油燈。美觀的燈具,先進的燃料,以及科學的燃燒方式和數倍於老油燈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國人的眼球。

不過此時也因為各地煤油燈失火的情況屢見報端,為了防止各地囤積大量的煤油,只許少量的出售以及運輸,因此早期的煤油也叫“火油”、“燈油”、“火水”。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上海才陸續出現有廣東人開設的商店,專門製造出售玻璃煤油燈,上海城內各店鋪也逐漸把蜡燭改為煤油燈。

中國最先使用煤油燈的地區除了上海,還有浙江寧波,1865年就開始進口煤油用於照明,到了1871年進口煤油達到7000多加侖,此後20年,煤油的進口量甚至一度超過當時的暢銷品-鴉片。煤油、鴉片、原色布和錫被稱為當時四種大宗進口商品。到了1901年,寧波港進口煤油甚至達到創紀錄的400萬加侖。

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逐漸開放了港口貿易,很多日本人來到寧波、溫州等港口城市開設東洋堂和廣貫,專售賣日本貨,這時候的煤油以及煤油燈主要為外商所控制,外商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比如溫州地區,就被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還有英國的亞細亞火油公司三家洋行所壟斷。這些洋行為了推銷煤油花樣百出,比如免費試用煤油燈,還贈送毛巾、肥皂、香水、糖果等,甚至免費贈送部分燈油。

1910年前後,美孚洋行的煤油在中國內陸上市,曾大量贈送馬燈打開銷路。一百年前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在中國歐洲等地賣煤油發家的,這種油燈在江浙一帶一直被叫做美孚燈。那時候的世界石油工業,以煉制和銷售煤油為主,主要產油國是美國和沙俄,汽油和柴油屬於廢品下腳料,根本沒人要。


外國馬燈進入中國的最著名品牌是“美最時”,是國內貿易行從德國訂制,然後在國內銷售的。“美最時”有兩百多年曆史,1866年和1877年分別在香港和上海成立分公司,到1910年更是在漢口等9個城市成立分公司,這種馬燈在民國時期曾普遍配備於軍隊,所以分布地區算比較廣,甚至當年紅軍部隊裡也在使用它。

這些由國外傳來的煤油燈,不僅款式新穎,而且亮度也比傳統的蜡燭要高很多,這些煤油燈得到各州府、縣上層人士的熱烈歡迎。在1889年,溫州當地菜油的價格是240文/公斤,而此時的煤油卻只有130文/公斤,一盞煤油燈的亮度相當於4-6盞豆油燈,而且光照效能上也比傳統菜油燈高很多。到了1913年,溫州進口煤油量達到200多萬加侖,占到進口額的22%。

這些煤油燈除了本身更加經濟、高效以外,煤油經銷商大肆促銷也起到居功至偉的作用,煤油燈在光照效能尤其是其經濟性上所具有的明顯優勢,使得很多原先不可能或者不值得在夜晚進行的活動得以開展,這為夜間生產與生活的活躍提供了必要條件。到了1920年代,煤油燈逐漸取代鄉村菜油,在以前菜油和蜡燭的時代,廣大鄉村點燈熬夜的情況非常少。

在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沒有通電的農村地區普遍使用的還是煤油燈,計畫經濟時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銷社購買,所以細心的女主人會適時調節燈的亮度。只有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才把燈光調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風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動的燈光依舊照不了多遠,幾個孩子只能圍燈而坐。時間稍長,就會兩眼昏黑。勤儉的女主人也不會讓燈光白白浪費掉,及時支起夾板納鞋底或縫補衣物。

那時候,各戶都很窮。為了省錢,經常幾個房間只點一盞煤油燈,做飯時燈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圍在堂屋。做好飯後,把飯端到裡屋燈便也跟著到了桌上。

馬燈也是火水燈的一種,一種可以手提、防風雨的燈,騎馬夜行時掛在馬身上,因此得名。“一般是戶外活動時使用,小時候到田間抓鱔魚我就用過它。”1965年出生的梁先生說,由於它燈光亮、耗油,一般人家也不怎麼用。

汽燈的外形和馬燈有些相似,用的時候需向底座的油壺裡打氣,以便產生一定的壓力,它的火光更亮,一盞汽燈可以把周圍十幾米的範圍都照得通明。遇到一些大場面或重要場合才會用汽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隊夜裡召開全村群眾大會,會場上高高懸掛著明亮無比的汽燈;或者村裡搭台子唱戲,舞台上的燈光就是用汽燈。

行走燈也是玻璃做的,密封性好,新中國成立前,一些地主人家使用。主人走在後面,僕人在前面提著行走燈照路。有時晚上外出,馬車上也會掛著行走燈。


黎開陽收藏的幾個瓷做的火水燈,有些是北流、容縣生產的,有的還用繁體字印有“廣西北流白米瓷廠”,做工精美。有的畫有花鳥圖案,有燈頭和控制火光大小的燈制。再後來,玻璃製作的火水燈出現在千家萬戶,直到電燈普及一直用它照明。

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電燈的普及,這些需要用燃料點亮的燈全部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在民間婚喪嫁娶儀式上,還是能見到火水燈的影子,人們把它當長明燈使用。

煤油燈帶來的變化

夜間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活躍,使得源於鄉村的生活秩序在中國社會逐漸瓦解,逐漸改變了鄉土中國的基礎。傳統社會中夜間是禁忌的,因為這是鬼魅的世界,月黑風高的夜晚,無事閒逛非姦即盜,夜晚總是與賭博、搶劫、殺人、淫亂、密謀等不法活動聯繫在一起,甚至與妖魔鬼怪等靈異現象聯繫在一起。

當夜晚來臨的時候,每家人都點起煤油燈,驅散了黑暗空間,使得人類逐漸獲得更多夜生活,消費主義和新興工業化開始更多地統治這個黑夜,夜裡的閒暇時光在煤油燈下穿針引線,或者秉燭夜讀,亦或者炊餐敘舊。現代社會裡,“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已不再是貶義詞,而是勤奮和進步的表現。

夜晚的神秘、鬼魅等氣息較之以前已大為減弱,而夜晚時間觀念上的這一積極變化又反過來推進了生活的現代化。煤油燈雖然沒有電氣化照明那樣革命性,但是它的普及也是中國近現代接受西方工業文明洗禮的一個過程,對於中國城鄉傳統的晝夜時間生活觀念的變遷起到重要的作用。

煤油燈作為“洋油燈”,與量天尺、察天筒、顯微鏡、寒暑表、自來水、電氣燈、陸電線、水火輪等舶來品,甚至槍炮彈藥等西方先進器物文明一道,構成了近代中國普羅大眾心目中一幅幅“西洋景”。人們對洋油燈的態度經歷了,從拒斥到懷疑,從懷疑到接受的心理歷程。

相對於傳統照明方式,煤油燈憑藉其更為經濟、高效與便利的優點,使得黑夜變白晝的夢想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現實,最終為全球各地的人們所廣為接受,逐漸改變了中國人一開始面對西方文明時所普遍表現出來的牴觸心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