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背景
香港紅十字會(英文:Hong Kong Red Cross,縮寫HKRC),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紅十字會」,簡稱「香港紅十字會 (中國紅十字會分會)」,為中國紅十字會下屬享有高度自治的分會,香港回歸前為「英國紅十字會(香港分會)」,是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在香港地區的執行機構。
由於1949年中國政局發生變化,香港人口激增到200萬人,其中一半為新移民。同年英國紅十字會派員訪港,獲當時的港督葛量洪同意設立香港分會,主要負責為其他分會提供查詢渠道及組織救濟來自中國的難民的服務。
香港紅十字會於1950年7月12日正式成立,由當時的醫務衛生總監出任主席,直到1952年得到防癆會的協助借出地方才有正式的辦公室。
香港紅十字會自一九五二年起推動無償自願捐血,一直是本港唯一提供血液予全港醫院病人使用的機構。輸血服務中心由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起歸納於醫院管理局管轄。
由於血液沒有代用品,血液的來源有賴社會人士的自願及無償捐贈。
早期工作
香港紅十字會通過紅十字會的國際網路協助因戰亂而失散的家庭尋找親屬,同時幫助將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流落在亞洲地區的難民遺返原居國。
1950年韓戰爆發,期間香港紅十字會將食物及藥品運到日本給獲釋的戰俘,1953年韓戰結束後,美國紅十字會與中國紅十字會協議,由香港紅十字會於中港邊境遞交食物及生活用品的物資包裹給被扣的外籍人士,這項於每月15日及30日運送包裹的人道服務直到1979年,在最後一名被扣人士獲釋後才告結束。
1952年成立捐血服務部,在香港郵政總局三樓每星期共三晚為預約的捐血人士抽取血液。同年11月在亞皆老街九龍醫院提供同類服務,收集到的血液送到九龍醫院及瑪麗醫院貯存。
自1953年香港紅十字會開展將從外國捐贈的衣物進行分類、貯藏及分派的工作,協助社會福利署的備災及救災後勤工作,同年的石硤尾大火經香港紅十字會派發的棉被及衣物高達18萬件,受惠人數約44,000人。
1954年由一群美籍婦女組成的義工隊停止為荔枝角醫院服務,香港紅十字會遂填補是項服務,聘請一名專責教師在荔枝角醫院開辦一間醫院小學,令病童可繼續學習。1956年在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成立第一隊紅十字會青少年團。
中期工作
1957年香港紅十字會喬遷到面積約1,000平方呎位於中環皇后大道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的新會址,而舊址已經於1979至81年內被拆卸重建,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免費提供,象徵香港紅十字會踏入新階段。
1959年成立流動眼科診所。
1962年鬧水荒而實施四天供水一次的制水措施,同年7月香港發現霍亂疫症,政府重開尖沙咀漆咸道檢疫隔離營,而尖沙咀隔離營現已重建為香港科學和歷史博物館,香港紅十字會負責照顧營內被隔離人士之衣物供應及福利。
同年9月颱風「溫黛」襲港,受災人數高達46,000多人,在風災翌日即展開救濟工作,在1週內為15,000多名無家可歸的災民服務。期間一度出現物資不足,需要英國總會空運5,000張毛毯到港及撥款在港採購物資。
同年在觀塘開辦「雅麗珊郡主兒童安置所及學校」,為殘障兒童(主要是患小兒麻痺症)提供教學及住宿照顧。直到1965年醫院學校服務已擴展到7間醫院。
位於金鐘夏慤道的「柏立基夫人紅十字會總部」(Anne Black Hong Kong Red Cross Headquarters)在1965年10月正式啟用。
1966年在慈雲山新區第47座翼樓成立「慈雲山紅十字會學校」,是獲政府津貼的全日小學,同樣為殘障兒童而設立。而在大口環的「甘迺迪中心」於1967年啟用,為弱能兒童及青少年安排綜合教育及訓練課程,亦提供住宿。
1968年在慈雲山新區第21座開辦傷殘青少年宿舍,同年大嶼山「石壁渡假營舍」啟用。
1969年香港紅十字會成為香港公益金會員機構。位於大口環的「瑪嘉烈戴麟趾紅十字會學校」則於1973年投入服務,同年流動捐血車投入服務。
越南船民
1975年越戰結束,政權易手,引發大規模的逃亡潮。5月丹麥貨櫃輪「嘉娜馬士基號」(Clara Maersk)載來首批共3,743名越南船民到港。
香港紅十字會組織一支50人的隊伍為暫棲軍營的船民提供服務。
當1979年美、英等多個西方國家在日內瓦簽署國際公約,在英國政府代表的同意下,香港成為「第一收容港」(Port of First Asylum),無條件收容越南船民。
滯港而未及被外國收容的越南船民日益増加,5月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要求香港紅十字會接管「北啟德難民營」,於8月1日正式接管,隨即由禁閉羈留中心轉變為開放式收容中心,越南船民可出外工作。
同時擴充「北啟德診所」成為醫療中心,提供門診及收容患重病的越南船民留院治療。
直到1987年3月1日才徹出「北啟德難民營」,將管理責任移交基督教勵行會接管,而原址部份設施已移交予明愛家庭服務接管。
捐血服務
香港紅十字會自1952年開始推動無償自願捐血活動,是香港唯一提供血液予全港醫院病人使用的機構。輸血服務中心由1991年12月起撥歸醫院管理局管轄,醫管局透過撥款維持輸血服務中心的日常開支。
捐血站:
京士柏總部(油麻地京士柏道15號)
中區(中環德輔道中40-42號通明大廈1樓)
銅鑼灣(銅鑼灣軒尼詩道505號電業城3樓)
旺角(旺角西洋菜街南2號A銀城廣場11樓)
荃灣(荃灣大河道8號)
沙田(沙田沙田正街1號A,香港紅十字會白普理沙田中心1樓A)
觀塘(觀塘觀塘道418號創紀之城五期東亞銀行中心23樓2301及2316室)
發展
一九九九年三月,中心成為亞太區首間取得ISO9002 質量管理標準認証的醫療機構之一。
二零零二年四月,中心更進一步完成了要求更嚴格及更高主動性的ISO9001:2000質量管理系統認証之換証工作。
二零零二年為香港血液收集服務五十週年紀慶,值得高興是中心在Hospital Management Asia Conference中獲得Asian Hospital Management Award 2002 (the Special Award Category)的榮譽,為五十週年紀念增添光采。
在過去五十多年,全港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市民捐出超過四百萬袋寶貴血液,救助有需要的傷病者。
二零零五年是輸血服務中心躍進的一年。秉誠香港紅十字會救急扶危的使命,中心在二零零五年九月新成立了「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在既有的捐血服務上,進一步開拓骨髓捐贈服務。
同年,中心更成為全球首個成功實踐,結合了ISO9001、ISO14001及「優質生產標準:血液及血製品」(cGMP)質量 / 環保兼容管理體系的血液中心,在現有的ISO9001及優質生產標準基礎上,於二零零五年八月進一步取得ISO14001:2004 環境管理體系認証。
中心之血型參比化驗室及臍帶血庫先後於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取得ISO15189認証。二零零九年三月,中心更獲取OHSAS18001:2007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証,反映管理層對員工工作安全及健康之重視。同時,中心更成功提升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至最新版ISO9001:2008標準。
救急扶危,義不容辭! 歡迎更多市民加入捐血或捐髓行列,與中心攜手造福病人。
香港紅十字會總部
香港紅十字會總部大樓位於香港島金鐘夏慤道,於1965年啟用 。
由於場地局限發展,香港紅十字會不少部門需要租用其他樓宇。
香港紅十字會於2001年開始爭取搬遷,最終政府於2011年7月以非原址換地方式,象徵性收取1,000港元補地價,批准劃出大角嘴海庭道的停車場用地予香港紅十字會興建新總部大樓。
2012年,香港紅十字會耗資4億港元於西九龍大角嘴興建新總部大樓,預計於2014年年底投入服務。
服務簡介
血液收集市民可前往捐血站、流動捐血車或流動捐血隊捐贈血液。
招募捐血者為提供足夠及安全的血液供醫療之用﹐每天必須有足夠市民來捐血﹐故此招募無償捐血者是本中心工作重點之一。招募科職員會定期聯絡政府部門、學校、公共事務機構、私營公司及各大社團安排捐血活動。
血液化驗所有收集回來的血液都經過一系列化驗,以確保受血者的安全。血液化驗項目包括:乙型肝炎抗原及核酸、丙型肝炎抗體及核酸、螺旋體抗體、愛滋病毒抗體及核酸和T淋巴細胞病毒抗體等化驗。每一袋的濃縮血小板製品亦需先通過細菌培殖檢查才供臨床使用。
血液分發本中心每年平均分發超過四十多萬單位血液成份製品予全港醫院病人使用。
血漿製品
宣傳及教育透過定期的公民教育及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人仕對血液的認識及了解其重要性,從而鼓勵更多市民加入捐血行列,並成為定期捐血者。
宣傳及教育透過定期的公民教育及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人仕對血液的認識及了解其重要性,從而鼓勵更多市民加入捐血行列,並成為定期捐血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