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十分重要,像香港這種大都會來說,能源對所有經濟活動均不可或缺。香港的面積只有1,097平方公里,平地稀少,但人口卻多,而且不斷上升。我們需要大量能源,以在各式高樓大廈中創造出舒適的室內環境。
除此以外,我們亦需要大量能源,令我們的基礎設施得以運作,好像供水、排水和道路系統等。當然,鐵路、電車、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亦需要能源,才能行走。
可是,香港本土並無能源資源,必須完全依賴入口燃料,這可能是直接從境外進口(例如油產品和煤產品),又或是進口燃料後於香港進行加工(例如電力和煤氣)。除此之外,還有小部分的能源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提供。
要解釋香港的能源情況,我們首先要看看兩個主要總能源指標,即「一次能源需求」(相等於其它國家的「一次能源總供應量」)和「最終能源需求」(相等於其它國家的「最終能源總消耗量」)。
「一次能源需求」(PER)是指在一地域內的整體能源用量。它代表在境內所有用作能源轉化和最終使用的能源供應。一般而言,在一地域內的一次能源需求包括本地生產和進口的能源產品。以香港而言,其計算方法是先將油產品、煤產品和電力的進口留用數字減除船或飛機艙所需的能源,然後再將餘數就貯存量供應的變化作調整而得。
「最終能源需求」(FER)是指最終使用者用於如發熱、煮食和推動機器等能源用途的全部能源。它與「一次能源需求」的分別在於後者包括在能源轉化和傳送過程中所損耗的全部能源。
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99至2009年期間,一次能源需求下跌9.2%。同期間,最終能源需求下跌34.0%。
1997-2009年一次能源需求量和最終能源需求量
輸入用作發電的煤產品和油產品佔一次能源需求的比例,由1999年的41.2%上升至2009年的67.4%。
請 按 此 處 參閱能源消耗量指標及基準工具 。 用戶指南 [ PDF 格 式 ( 1.49MB ) ] 可 在這裡 下 載 。
2009年用於發電的能源組合
2009年本地的總電力消耗比2008年增長了1.4%。而於1997至2007年間,人均電力消耗量增長了18.7%
(由1997年的4,968千瓦時增長至2007年的5,899千瓦時)。
可再生能源在香港的應用
香港正積極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政府機構和不同的專上學院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完成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的示範工程,以證明在香港應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據有關研究指出,太陽能和風能是在香港應用機會較大的可再生能源。(1)太陽能
香港有充足的陽光。太陽能可以用來製造熱水,或者用來產生電力。應用太陽能的相關系統包括: 太陽能熱系統(太陽能熱水,太陽能製冷)和太陽能光伏系統。香港早期的太陽能應用主要用來製造熱水。在1978年,第一個太陽能大型熱水系統在尖沙咀建成,它主要用來為酒店提供生活熱水。除了用來加熱之外,太陽能還可以用作發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太陽能電池就被應用於香港偏遠地區的氣象站以提供電力。而早在1983年,喜靈洲的戒毒中心就安裝了一個光伏系統。
除了小規模的離網系統外,光伏系統還可以與建築物外牆結構結合,這種系統稱為光伏建築一體化系統。近年來,很多政府和私人的光伏建築一體化系統亦相繼建成,這些項目包括南丫島發電廠天台的光伏系統,以及位於機電工程署總部、科學園、灣仔大樓以及科學館的光伏系統等等。
位於機電工程署總部的光伏系統於2005年落成。該系統的總發電容量為350kW, 由2,300塊單晶矽光伏板組成一個光伏陣列,光伏板的總覆蓋面積約3,180平方米。
目前香港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系統位於南丫島發電站,這個系統於2010年7月開始運作。該系統的設計發電容量為550千瓦,並由5,500塊薄膜光伏板構成,預期每年可產生電力620,000千瓦時。這個系統不僅是目前香港最大的光伏系統,它還是香港第一個大規模應用非晶矽薄膜技術的系統。
(2)風能
香港第一個太陽能/風能複合系統是位於石鼓洲戒毒康服中心,而第一個作商業用途的光伏/風能複合發電站正在建設之中,該系統是位於伙頭墳洲(又稱晨曦島),總發電量為200kW,預計於2011年開始運作。自從2000年,香港天文台已開始使用風能為偏遠地區的自動化氣象站提供電力。從前這些氣象站主要依賴太陽能供電,但是遇到陰天或雨天時,太陽能可能不足以維持設備的正常運作,在這情況下,風力發電機就可以作為另一個可供選擇的能源。
香港第一個商用風力發電站於2006年2月在南丫島建成,該系統葉片直徑為50米,額定輸出功率為800kW。
科學園198kW光伏系統
機電工程署總部350kW光伏系統
上水屠房-香港最大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擁有882平方米的太陽能集熱器
南丫島風力發電站800kW風渦輪機
南丫島550kW非晶矽光伏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